- 考研的成与否
首先,失败是可以预见的。凭借我的印象,我就能回想起被生活、实习和项目填满的备考阶段,24届的备考历程是三心二意。我对自己眼界的拓展、对生活意义的探索几乎都是付出了所谓“宝贵的备考时间”,尽管如此,我也没有理由去否定自己的经历,这也是人生的一部分。我的老师在过去的时间给与我相当大的信任,鼓励我去组织自己的时间和想法,如今回看也有些难以两全其美的辜负。后面的24年,我需要更规律的时间来学习,或者不考数学。
- 就业的去留
根据社会的期望,毕业之后要么深造要么工作,这点上我算支持。如果我在惠州备考,一份全职工作有助于我立足生存。纯gap年是对时间观念的抛弃,周一与周日的区别似乎只在文字上,所以我需要把自己放到一个新的框架里生存、经历。在节奏之中把握新的节奏,碎事少一点,或许就能积累足够的学识再冲击。
- 文字的意义
26日查成绩时,我在从家来惠州的车上。坦白说除了和小朋友团聚,其它支撑我来的信念都很微弱,似乎也是想给生活换一个状态。我对自己获得的没什么感觉,难受来自于对比,some some的确实让人不愿接触。妈说无所谓,给你小子受点苦也好明白,过去好运多一点;阿姐说找到what’s fine,从去年焦虑就业的大学生到现在的都市白领,人确实成长很多。家人倒也都支持我再追逐一下,那就再试试。
时过境迁,事与人都有了新状态,做些新举措适应一下。寒假在家里属实感受了一把生活的滋味,也让我对自己追求的“神圣学术”产生了些动摇。追求面包还是理想呢?
发表回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