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先感谢学院的策划,希望本文能在我总结过去三年的同时,给观者一些启发。从时间来看,我的大一在流浪,没有体系化课程和阶段性评价,便赶自己去不同群体中展现自我、寻找认同感。在什么都没学的大一,我靠着“耍嘴皮子”去探索惠院,想做“有技术含量”的事也只停在想。21年下半年开学,我至少想清楚我并不想仅在小群体内陶醉,所以竞聘辅导员助理、去增益更多人(我自认最棒的工作是21地科的新生手册)。大二上的我接触到Arcgis、ENVI,学到了更具操作性的地理学工具和知识;大二下的我在一次次项目中探索自己的核心竞争力。完成自己实验的成就感是无与伦比的,过程性的进步也在激励我不断前行。22年下半年开学,我给自己的关键词是“重燃”,更积极、入世,在课程的延伸中做了更多的实践(比如一次“PBL”实践)。身边很多同学在这个时候也都找到自己的方向,或是有了不同的经历后选择新的道路,万般皆非坦途。
流水账般回忆完过往,我想以我经历中的“奇点”作结。大一到现在我都喜欢写东西,不管是大作文(课程论文、报告)还是小作文(公众号、计划书),我相信这是我打动老师的点——融合着丰富想法的思维表达,能够展现亮点、获得肯定是弥足珍贵的事;再者是运气,观者要相信大家的幸运系数都一样,产生差异的是作为基数的尝试。前几天在路边听到大概是大一同学说,“你试试,失败了又没啥,我们有时间犯错”,把这话放到大学或者是人生阶段里,大抵都会有近似的感受,Just do it!(打个广告,欢迎21/22同学来气象站)还有就是学会放松,尽管有学业压力乃至生活压力在,无所谓,我会在周六的下午睡到4点。想起一句话,“睡眠是生命的守护神,它将我们的灵魂从黑暗中拯救出来。”就当是我自己的辩护。
近来看到很多熟悉的师兄、师姐上岸,对我也是种煎熬,工未成而徒艳羡。上岸对应的或许是曾经的一方池塘、低谷,你我皆是赶路人。
最后一句话,一家之言莫盲从。
发表回复